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乙型病毒性

2021-1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前期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乙型病毒肝炎

1.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卫生问题,也是最严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它可造成慢性肝病,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极高。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3.5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约近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乙肝患者大约有万。我国从年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后,特别是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开始呈逐渐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

2.乙肝的传染源是什么?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3.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1)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据统计,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2)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3)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4)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4.什么人容易感染乙肝?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者及输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护工作者等。

5.感染乙肝有哪些临床表现?

(1)乙型肝炎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全身乏力、疲乏、厌食、腹部不适、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症状,无黄疸或轻度黄疸,检查可发现肝肿大,压痛、脾肿大、少数病人有肝区疼痛。

(2)乙型肝炎病毒可造成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患者可能需要数月乃至一年才能痊愈。

(3)乙型肝炎病毒也会造成慢性肝脏感染,以后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6.如何预防乙肝?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每年约有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9%,44.62%的成年人无保护性抗体。因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办法。

(1)预防措施

①健康教育: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乙肝在我国人群中的普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

②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伴有HBeAg的双阳母亲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③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2)对病人、接触者及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乙型肝炎病人确诊后及时报告,对患者的隔离由于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措施,乙肝病人使用的器具物品应单独使用,接触者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

(3)流行期措施乙型肝炎在我国常年散发,感染人群基数很大,没有明显季节性,暴发流行的形势也不常见,突然的暴发流行常见于血制品的污染、毒品使用人群,应特别做好血制品管理工作,打击贩毒以阻止暴发流行,控制流行的首选方法是新生儿免疫接种,降低下一代感染率,最终达到控制流行的目的。

7.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的重点群体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一部分是成年人。现在新生儿都实行免疫规划,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均阴性,转氨酶正常才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一般来说为保险起见,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自身乙肝抗体不足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而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因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没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8.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9.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注意什么?

不能因为已接种乙肝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注射疫苗后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在10mIU/ml以上的人,才能起有效的预防作用。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诸如甲、丙、丁、戊肝等病毒性肝炎是没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并不是都能完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生活中仍应注意避免与乙肝病人的排泄物、血及分泌物接触。与病毒携带者接触时,也应注意采用公筷、分食等问题。

10、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即未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内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

11.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注意事项

凡是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管是“大三阳”“小三阳”肝功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者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正常的HBV携带者不需要治疗,但应注意以下事项:

(1)定期检查:HBV携带者虽然没有任何症状,肝功正常,但仍要注意生活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3-6医院检查肝功,七项指标及腹部B超,如果有乏力,纳差等症状,应及时来院诊治;

(2)不能献血;

(3)口杯专用,做到分餐饮食,禁大量饮酒;

(4)牙刷、洗具、毛巾独用;

(5)分娩及人流注意防护:HBV携带者不管男女均可以结婚、生育。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重要的传染途径之一。分娩后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的口腔及咽部的内容物,并于24小时内给婴儿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

(6)外伤出血要妥善处理。

来源:潍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xsycr/12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