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三阳 > 饮食健康 > > 中医辨证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

2018-6-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这种特色靠的是中医的思维。

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辨证之首,首先应抓其主症,因为主症是辨证的要点、治疗的重心。抓主症应从几方面着手。

一是主症多在一般问讯病人何处不适时的第一句回答中出现,既是病人希望你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常见疾病的主要问题,如胃痛、头痛;

二是在证中找主症,如病人反映心烦、心慌、头晕、耳鸣、入睡难,显然失眠是其主症;

三是病人不知道什么是主症,医者多费心思,尽量找出主症与主因。

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辨证,既要辨病位,又要辨病性。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实际上就是辨疾病的寒热虚实。而辨证之性,主要是辨兼症之性质。

如胃脘痛者,病位在胃,其兼症中喜温为寒,喜按为虚,合而辨之,谓之虚寒。当然,辨疾病之性,也可辨舌苔和脉象。如脉沉迟无力,其沉主里,其迟主寒,无力主虚,合而辨之,谓里虚寒证。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有主症与兼症病性不一致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医者仔细琢磨,既要主兼分明,真伪分明,又要辨清病位与病性。

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辨证之中,多见证中有证。如胃肠不适病人,既有寒凝气滞型胃脘痛,又有肾阳虚之五更泻。一为新病,一为久病;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一在上腹,一在下腹;一以温散,一以温补。故选方既选良附丸主治胃痛,又选四神丸兼顾泄泻。待胃脘痛愈,又在主选四神丸的基础上合理中汤治疗五更泻。

故辨证之中,一定要注意证中之证。只有掌握好两个证型之间的联系,才能抓好主治、兼治、合治、先治、后治之机。

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所谓证外之证,是指临床表现中有两个系统以上的疾病证候群。如内科证候、妇科证候、五官科证候同时并存。怎么辨?

其辨证原则是在先治某一系统疾病的证候时,一定要兼顾其他疾病的证候,尤其是在主辨证候与兼顾证候病性不一致或相反时,更要注意其错杂、繁杂的特点。如胃脘为虚寒、肠道为湿热、咽喉为实火,在多证并存、证外有证的情况下,一定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千万不能顾此失彼。

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静态之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表现为恒态时期,或为气虚,或为血寒,或为肝经湿热……

此期病位、病性已定,一旦辨证准确,疗效可以,就效不更方,可守法守方。

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

动态之证,是指经过治疗后临床表现出现了变化。如湿热带下,应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后,带量减少,带色由黄变白,带质由稠变稀,带味已轻,瘙痒已除,说明湿热病邪已轻。

此时是效不更方,守方守法,继续按肝经湿热巩固治疗,还是根据现有的带白、质稀症状,按肝虚带下论治,改用健脾利湿之剂呢?

如何定夺,要靠医生的经验,要行方圆智,胆大心细,临证需灵活掌握。

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

临床有无证可辨之证。如乙肝无症状的“小三阳”“大三阳”,糖尿病无症状的血糖偏高,化验提示的尿中潜血,B超提示的无自觉症状的结石、积水和各种肿瘤的早期阶段,因其无证可辨,皆属无证之证。

临床要根据个体的病史、体质、个性,结合临床经验,借助现代各种理化检验手段,寻找蛛丝马迹,找到隐症所在,由无证可辨为有证可辨。

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

慢性胃炎,临证每见寒热、错杂证候,既见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之虚寒象,又有口干、口苦、苔黄腻之热象,或见口腔溃疡,或见大便偏干,对此寒热错杂之证,我多选半夏泻心汤,用温清并用之法,以平衡胃腑调节功能,临证用之,疗效满意。

同样治疗虚实错杂、升降错杂之证,总以平调为要。

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要注意其服药疗程。如感冒、暑热之证,病程短,疗程亦应短,多服药3剂而愈,不必继服。

对于慢性病人,临证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使渐治渐佳。可1日1剂,亦可隔日1剂,或连服2剂停1天,亦可1周服2剂。

对于滑胎病人,其疗程多间服至病人上次流产后的1月以上;对于颤证病人,多长期间隔服用,取减西药毒副作用之效,以增止颤之功。

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

药后无效的病人,临证要细心审查。属于辨证用药无差误者,多系病程长、邪气未被制服,应坚持原方,不要轻易改方,否则越改越乱。

而对于辨证用药不妥者,应细审其因,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临床有先效后不效之证,即先服数剂疗效很好,再服则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药应变而未变之故,当责之于医,如胃脘痞满中的寒热错杂证型,应用半夏泻心汤后,黄苔已退,口苦已止,表明热象已除,虚寒证成为主要矛盾,而继服半夏泻心汤,其药性偏寒,故而不效,当改用黄芪建中汤、理中汤、四君汤即可。

第二种可能是病人自身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影响所致,医者当帮助病人查找原因,指导病人服药,并注意服药期间的调理方法。

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

对于服药后病情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还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出现病情加重之象。

临证必须区别对待,慎重而定。用药失当者,要及时更方。药病相争者,在服药前就应告知病人。

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者,要查找其因,或减少服药剂量,或改变服药时间,或增减方中药物,或停药观察。总之要认真对待,不可粗枝大叶。

名医精细辨证

20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林沛湘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重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很说明问题。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像学等检查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家的积极思索,这需要医家细致观察,用心体会。

正如孙思邈所言:“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审慎分析,深入思考)。”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三句话,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高标准高要求,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

上案中,林沛湘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透过现象,看到真寒假热的病机本质,用四逆汤本属的对之方,故而应手取效。四逆汤乃温阳救逆第一方,一般谁都会用。但本案中,其他人都没看出来该用,这就是林老中医的高明之处,而他靠的就是细心。

一般而论,行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认证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就不至于出格。名医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新颖,主要还是在识证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功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换句话说,名医之所以为名医,能治疑难病,可能就在于在诊病识证上多下了一些精细功夫。

南京名医干祖望老先生对此很重视,他说:看病要“吹毛求疵,尽量找一些不受人们注意的小小变异之处,加以特别重视。那些细碎琐事,平时不加注意的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顺藤摸瓜,会发现出很大的事来,诚如佛家所谓的须弥小事。”著名医家张孝骞院士也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既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

下面列举一些案例,看看用心精细辨证的理念,被名医们发挥得何等出色。

汤御龙,清代乌程县名医,治病能匠心别具,独出心裁。昔月有二人凌晨争吵,互相拉扯到一起,其中一人忽僵卧不醒,急请汤御龙诊之。测其胸前尚温。询之,并未殴斗。后勘其脉,沉思良久,急取川椒、使君肉煎汤灌之,须臾而醒,下蛔虫一升许乃愈。询其故,曰:视其身体无一处伤痕,且亦确未殴斗,脉亦并无死象,而面色发青,形体羸瘦,故断为虫积发作,促成厥逆。幸而未脱,故得愈之。

按:争吵拉扯之中,忽然仆倒,无非斗殴,抑或气厥,但汤医“沉思良久”,均予排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谓“详察形候”矣。审视“面色发青,形体羸瘦”,确为肝病之色,辨得蛔厥之症,投药取效自在情理当中。

宁波名医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枝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磺等治之更甚。范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不差。”由此认定系信石之毒所致。唯有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又慈城冯某,素患痰饮之疾。夏月发病,长期低热不退,他医曾用甘温除热法治之无效,往求范文甫诊治。范处以附子理中汤,家人告之已服此方多帖。范氏告曰:忌葱,并谓知犯戒否?原来范氏诊前见其桌上有葱烤鲫鱼一盆,询知乃病人平素嗜食之物。而葱与方中炙甘草之蜜相反。病人尊嘱用药果然热退病愈。

按:此二案例,前者医生未识病源,后者未察服药犯忌,故而无效。范氏用药均不稀奇,而能收效,皆由细微小事中察出病源或投药不效原因,可谓“至意深心”矣。

曾经担任周恩来总理保健医的高辉远曾治疗一高烧病人,男,23岁。暑季发热已4天,体温394℃,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洪大,一派阳明大热之象。此前某医投以白虎汤,自以为必效。可是连服二剂仍旧高热不退。高辉远临诊细察,见患者舌中心有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投以苍术白虎汤,两剂热退病愈。原来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提示热中夹湿,湿阻中焦,白虎汤用治高热多有良效,应对夹湿兼症,则不敷于用。治应清热同时兼予燥湿,仅于白虎汤中加一味苍术,而取佳效。

按:前医“自期必效”之方,用之却无效,高辉远仅于前方添加一药,竟收全功,二者就差在观察细致与否。舌中一点白腻苔,确属纤毫之迹,留心与否,即见名医、常医高下之分。

晋·杨泉《物理论·医论》指出:“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虽然说的是对医理的掌握要精细入微,实际上也包括诊病察证要“贯幽达微,不失细小”,不如此不能为良医。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如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当然,要做到具有慧眼慧心,“知几知微”,必须博学精思,前贤所谓“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是也。

沈绍功临证经验32条

1.舍症从舌。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一目了然,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苔有三望:色、态、形。舌有三察:色、质、形。

2.脉诊不可丢,宜粗不宜细。三指切脉是中医学的标志,要分清8种主脉和18种兼脉。

3.问诊主要是两口。上口问胃口,苔腻温胆,苔薄养胃。下口问两便,利尿白花蛇舌草,润肠草决明。

4.中医把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外感病分清风寒、风热,内伤病抓住虚证、实证。

5.苔脉、寒热、咳嗽、汗痛4个指标可以辨别风寒、风热。

6.外感病活治有四: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注意透表;重视分利;强调扶正。

7.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

8.内伤实证活治当痰瘀同治,温胆汤为主方。注意“有痰必致瘀”,“有瘀必夹痰”。

9.内伤虚证应当采用切合临证的“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阴阳气血4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证共9个单元加以临证组合,便于舍繁从简,比较精当,又切合临证而辨清虚证。

10.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

11.注意间治取效,处理虚实夹杂:先祛邪,后补虚,祛邪时不伤正,补虚时不恋邪。

12.注意补而不滞,防止虚不受补,重视反佐,巧妙引经,运用升清降浊。

13.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

14.带下病辨虚实,按色论治,重用三子(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

15.不孕四法调治:调肾、和营、开郁、祛痰。

16.经闭六通:苔薄调肾,加减二仙汤;舌红养肝,丹栀逍遥散;苔腻祛痰,加减温胆汤;苔白健脾,香砂六君丸;舌淡益血,当归补血汤;舌紫化瘀,桃红四物汤。

17.止漏五法:舌淡补气,补中益气汤;舌绛凉血,犀角地黄汤;舌紫化瘀,少腹逐瘀汤;舌红柔肝,柴胡四逆散;舌胖温阳,温经阳和汤。

18.不育不可一味壮阳耗精,阴囊潮湿舌苔腻,用四妙丸;腰酸舌苔薄,用五子衍宗丸。

19.祖传种子三方:①高龄受孕方:桂枝、白芍、生龙骨、生牡蛎、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仙灵脾、九香虫、红花、香附、菟丝子。②促胎发育方:生黄芪、当归、党参、炒白术、生杜仲、桑寄生、肉苁蓉、补骨脂、仙鹤草、川断、白扁豆、黄芩。③种嗣十二子方:菟丝子、蛇床子、金樱子、女贞子、枸杞子、川楝子、车前子、补骨脂、覆盆子、茺蔚子、五味子、香附子。

20.保胎五要:脾肾同治,胎前宜清,安胎止血,安胎止吐,安胎通便。

21.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苔腻痰瘀同治,温胆祛痰;苔薄调肾阴阳,用活三方。

22.脑中风治重豁痰醒神,巧配化瘀通腑。急性期导痰通腑,恢复期滋水化瘀。

23.糖尿病补气为主,养阴为辅。2型糖尿病气短,重用生芪;1型糖尿病三多,西洋参加白虎汤。

24.肺系病有咳喘痰炎热5个主症,首要祛痰。痰稀温肺,三子养亲汤;痰稠清肺,葶苈泻肺汤。

25.肾病治肾,尿少浮肿,滋肾通关;形寒腰酸,温肾利尿。

26.痹症分虚实,虚者补肝肾,用独活寄生汤;实者祛风湿,用茵陈四逆散。

27.儿科消导为先,以保和丸为主方。

28.外科不可一味苦寒解毒,骨科讲究脾肾同治。

29.肛肠病清肺通腑。痤疮牢记肺主皮毛。

30.五官科巧治:鼻科润肺;齿科养胃;喉科清心;儿科泻肝;眼科滋肾。

31.皮肤病易反复,重在和胃利湿,肺肾同调,巧用五子:地肤子、蛇床子、莱菔子、葶苈子、补骨脂。

32.癌瘤难治并非不治,应当先开胃口,后调阴阳

欢迎







































白癜风国际诊疗技术高峰论坛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ysjk/8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