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2021-3-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其中乙型肝炎最为常见,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

(1)妊娠早期:早孕反应加重;(2)妊娠晚期:肝脏灭活醛固酮的能力下降,子痫前期发病率高;(3)病情严重时,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功能,容易发生产后出血;(4)妊娠晚期合并肝炎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增加孕产妇的死亡率。

对母体的影响

可增加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

对围产儿的影响

诊断

1.病史与表现:家族史、与病毒性肝炎密切接触史,半年内接受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史;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继而出现乏力、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2.实验室检查:相应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出现阳性(如乙肝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乙肝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ALT和AST异常(其中ALT是肝细胞损伤程度最敏感的指标)。

3.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超声,可以观察肝脾大小,有无肝硬化、腹腔积液、肝脂肪变性等。

处理

01

妊娠前应做的检查

肝功能、血清HBVDNA、肝脏B超。

02

最佳受孕时期

肝功能正常、血清HBVDNA低水平、肝脏B超无特殊水平。

03

乙肝抗病毒治疗指征

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血清HBVDNA高水平(2xIU/ml)是母婴传播的最高危因素,并且与母婴传播率成正相关,可以抗病毒治疗。妊娠期药物选择:替诺福韦(TDF)及替比夫定(LdT)均为B类用药,大量研究数据未发现致畸等不良母婴事件,WHO推荐TDF为妊娠抗病毒治疗首选用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抗病毒治疗,以达到产时母体内HBVDNA载量最低,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04

产后应新生儿尽早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

足月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越早越好)注射HBIG-IU,并行三针疫苗(0、1个月、6个月)。

早产儿:出生12小时内(越早越好)注射HBIG-IU,3-4周后重复一次,并行四针疫苗(出生24小时内、3-4周、2-3个月、6-7个月)。

05

复查随访时间

孕妇产后1个月复查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可以考虑停药;足月新生儿7-12月、早产儿最后一针疫苗后1-6个月复查HBV血清标志物、HBVDNA,评价新生儿是否阻断成功。

06

母乳喂养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经过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后,不管孕妇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DNA。但母亲有乳头破裂或出血,或婴幼儿消化道黏膜破损是感染HBV的潜在风险因素,此时不建议母乳喂养。

来源:西交一附院妇产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ysjk/10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