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阳变小三阳都是好事吗
2016-1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民间土话中用的名词,凡是乙肝病毒感染都有表面抗原(一),极大多数人同时有核心抗体(五)。关键要看E抗原(三),E抗原阳性就是“大三阳”,E抗原阴性、还没有出现E抗体(四)的叫做“小二阳”,E抗体出现了叫做“小三阳”。
一般人都把“大三阳”看得重一些,以为变成“小三阳”是好事,其实不是这样简单,事情有些复杂呢。
“大三阳”和“小三阳”看的是E抗原,E抗原有什么特点呢?
E抗原是一种免疫耐受因子,什么是免疫耐受因子呢?
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几乎都有E抗原(“大三阳”),病毒水平都很高却不发病,说明E抗原能防御病毒致病,即:这种免疫状态能耐受病毒对肝细胞的损害,所以把E抗原叫做免疫耐受因子。“大三阳”的年轻人病毒水平越高,病变反而越轻,你想明白了吗?中老年人感染乙肝病毒的时间很久了,E抗原防御病毒致病的效能减弱了,如果还是“大三阳”,致病作用比“小三阳”强。那为什么“小三阳”的肝硬化和肝癌要比“大三阳”的多三、四倍呢?因为“小三阳”肝炎比较隐蔽,容易耽误治疗,病情隐袭发展多年自己却不知道。
“小三阳”有什么不同吗?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的人大约近一亿,三分之二以上是“小三阳”,转氨酶正常、病毒阴性的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复期,那当然是好事。
如果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随着病毒转阴、E抗原消失了,表示治疗有效,那当然也是好事。
“大三阳”肝炎的患者,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很少数(约10%)能自发变成“小三阳”,如果确定病毒转阴,那是更好的好事,但可惜很少,必需多次检查,病毒确实转阴才放心。
“大三阳”肝炎患者,没有经过抗病毒治疗,自发转为“小三阳”,而病毒还是阳性,即使肝功正常,大多数耽误成了“小三阳”肝炎。“小三阳”如果还有病毒,而且发生了肝炎,那一定是病毒变异了。
“大三阳”肝炎的患者,在进行干扰素治疗中,如果病毒在4次方以上,却转成为“小三阳”。这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也是病毒变异。这些患者容易达到疗效三终点,也会增加复发。
从肝炎的“大三阳”到肝炎的“小三阳”是怎样演变的?
“大三阳”肝炎时的病毒水平和E抗原滴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平行升降的。由于两者的检测结果都不很稳定,当前相互换算还很少报道。用雅倍(或罗氏)试剂检测E抗原的半定量,还是可以与病毒水平做出大致评估的。如病毒7次方,E抗原应该在~单位,5次方在~单位。
“大三阳”肝炎如果耽误了抗病毒治疗,“大三阳”会缓慢向“小三阳”转变。如1年前病毒7次方的“大三阳”,E抗原是单位,那是十足的“大三阳”;经过护肝降酶治疗,可能检查出来的还是7次方的“大三阳”,但E抗原降低到单位,实际“大三阳”的病毒只有10%,其余可能已经转变为“小三阳”的变异病毒了。此时你用常规方案的干扰素治疗,即使治疗有效,以后多半还是会复发的。
所以,用标准试剂做E抗原半定量,来初步判定“大三阳”的成色,对选择抗病毒药物是很重要的。
治白癜风重庆哪家医院好白癜风如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