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乙肝小三阳传染力更低,却更容易
2025/3/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乙肝“小三阳”,是乙肝治疗术语的形象描述,是指乙肝五项检查中第一项表面抗原(HBsAg)、第四项E抗体(抗HBe)、第五项核心抗体(抗HBc),共三项阳性。
乙肝病毒通常在婴幼儿时期钻进人体内扎根,而后大量复制病毒。此阶段人体免疫系统不完善,不能识别和肝细胞在一起的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则不断复制来壮大队伍,导致体内病毒数量较高,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在青少年时期,免疫系统虽然知道乙肝病毒“比较奇怪”,但鉴别力不足,对乙肝病毒仍不理会,大家和平共处,仍处于“免疫耐受期”。
后来,当免疫系统成熟后,识别了乙肝病毒是“异己分子”,开始主动攻击病毒,肝炎发作,免疫耐受期打破,进入免疫青除期。或者当事人因喝酒、劳累、熬夜等原因打破体内免疫系统和病毒友好的局面,出现肝炎急性发作。
乙肝出现炎症初期,转氨酶升高很快,表明肝脏受损,人体会通过各种异常症状和表现来提示。
这个时期是乙肝“大三阳”阶段,乙肝“两对半”诊断中1、3、5项阳性,具有高传染的特点。大部分人只要营养跟得上,适当护肝,大约半年内E抗原转阴,E抗体变阳,就是“小三阳”,小三阳的传染性比大三阳低。
问题是,不少患者看到小三阳的传染力弱下去了,就片面认为乙肝治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种认识是错误和危险的。
小三阳有界定标准,通常是:
1、转氨酶正常,连续检查2次病毒,均在检测线以上;
2、病毒在检测线以上,3—4次方,连续3个月以上谷丙酶反复在60上下;
3、病毒连续2次4次方以下,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士。
乙肝病毒是聪明的,在免疫系统攻击下,以及乙肝药物的治疗下,发生了变异。此时体检发现病毒数量会小于5次方,转氨酶比正常值稍高一点,在上下浮动,意思是肝脏炎症一直低调存在,肝的损伤也在暗中进行。
有的人就认为没什么大事,简单吃点保肝药就应付过去了,却不知道这种低水平、不起眼的炎症,长期导致肝纤维化现象,日积月累,变成肝硬化了,外在表现就是食欲差、厌油、疲乏、恶心、低热、腹胀等。
肝硬化就是“肝变硬”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合成、解毒等重要功能,慢慢丧失,由此以点及面带来整个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而且晋升为“肝癌”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所以,小三阳的乙肝病毒是变异品种,比较低调但心狠腹黑,长期不注意,更容易患上肝硬化,有的进展至肝癌。
对付小三阳,预防、阻断和逆转肝硬化,肝科医生们临床实践,主要看1个指标,让患者做好2件事。
1、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