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如何向医生正确描述
2021-4-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看病就像打仗
早起、排队、挂号、等待
好不容易见到医生
几分钟就开单子去拿药了
结果突然想起来有个症状没说
这不免让人很尴尬
医生每天看很多病人
所以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有限
作为看病的人
怎么样才能不浪费时间呢?
今天我们就跟您详细聊聊
01急性病描述,巧用“5W法”对于常见病症,很医院跑,而一旦出现疼痛、发热、呕吐、腹泻等急性症状,且长时间不见好,人们就会需要医生的帮助。那你真的会描述这些症状吗?
以“疼痛”为例,通过5个小问题,教会你如何在一分钟内精准描述痛苦症状。
01WHERE:哪里疼?TITTLES也就是,要描述疼痛的部位。
比如肚子疼,是肚子上面疼还是下面疼?假如说不清,建议你可以撩起衣服指给医生看。
还有一些疼痛,专业上叫作“牵涉痛”或“放射痛”,一个疼痛部位临近的其它位置也可以出现疼痛,是能很好地提示疾病发病部位的,也不能忽视。
02WHICH:哪种性质的疼?TITTLES疼痛的性质有很多种,像什么隐隐作痛、胀痛、酸痛、绞痛、钻顶样疼痛、炸裂式的痛......可能不同地方、不同语言习惯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我们表达不清自己的症状时,可以尝试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进一步说明。
比如:
刺痛,就是像针扎一样的痛;
灼痛,就是像火烧一样的疼痛;
胀痛,就是身体某个部位由内向外撑的疼痛;
撕裂痛,就是疼痛的部位像被撕裂一样的疼痛。
03HOW:疼痛程度怎么样?TITTLES疼痛的程度,往往挺难用言语来描述的。
所以有人想着能不能把痛感量化,就有了下面两种方法,用数字和表情来反映。最疼的情况为10分,完全不疼为0分。
疼痛数字模拟量表:
视觉模拟评分法:
04WHEN:疼多久了?TITTLES也就是要向医生描述疼痛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
疼痛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次“疼”持续了多久?
以前每次疼发作持续多长时间?
几周?几天?还是几小时、几分钟?
……
如果不记得具体时间,我们也可以给出一个大概估计的时间,或者回忆一下时间点;但如果只说“很久以前”,那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05WHAT:按压后,症状有无缓解/加重?TITTLES很多时候,医生还会问这些问题:按压疼痛部位,疼痛会加重还是缓解?肚子疼的话,弯下腰之后疼痛有无缓解?排便后腹部疼痛会不会减轻?休息后疼痛有无减轻?……这些都属于影响疼痛加重或者缓解的因素,有助于医生判断。
同理可得:
发热:需进一步说明发热的时间以及发热时的具体温度;
呕吐:需进一步说明呕吐的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与性状(气味、颜色等);
腹泻:需进一步说明腹泻的次数以及性状等等。
02慢性病描述,掌握10大要素慢性疾病往往病程较长,兼症较多,且病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医院配药,并根据身体情况做检查。
此时,想要将它描述清楚,要涉及的内容就更多了,其实描述病情就像写作文,只不过主题是患病、治病罢了。总结了描述病情的10大要素,叔叔阿姨可以跟着学学:
01事件TITTLES想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就要涵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方面。
02起因TITTLES看病原因无非三种:
①有症状;
②无症状,体检时发现;
③意外伤害。
而在描述这些症状时,便可运用上文的“5w法”。
请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要用医学名词,因为医学名词都有特定的含义,望文生义很容易产生误解。
03经过TITTLES这部分就是描述你发现异常之后,接着做了什么:是压根就没管它呢?还是去看病了?
如果是去看病,那都接受了哪些处理呢?是服用了药物还是做了检查?这些处理方法,能记得多精确,就描述得多精确。
04结果TITTLES就是讲讲症状是加重/减轻,还是彻底消失了?有没有去复查?复查的指标是变坏/变好,还是完全正常了?
05时间TITTLES对一些急性发作的病症来说,发病时间格外重要;而对于慢性病来说,时间就代表你历经了多少年的病史。即使记不清楚,也要给出大致时间。
06地点TITTLES对于病情的描述,要讲清楚两个地点,一个是发病的地点,一个是看病的地点。
07发病地点TITTLES要讲清楚发病的地点,这是因为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好发疾病。
例如,广东人易患痛风、湖南人易患口腔癌、上海人则易失眠…由于大部分人都是在本地就诊的,而且医生也能看到患者注册登记的信息,因此一般不会过多进行询问。
除非你特别说明,或者医生发现了地方流行病的线索,不然就按默认已知情况处理。
08看病地点TITTLES不管你是在本地就诊,还是到异地就诊,又或者是上网提问,一定要讲清楚就诊的地点。
换了一个看病场所,医疗机构的水平也会有所区别。机构水平越高,它所提供的检查报告可信度就越高。
09人物TITTLES对于就诊患者来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就默认本人就是患者。
而家中有些年纪大、腿脚不便的老人,经常会出现家属代替前来的情况,这就需要提前说明,并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做详细的了解,以助医生尽可能全面准确了解相关信息。
当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由患者本人亲自到场面诊为宜。
10适当进行细节补充TITTLES主动和医生阐述过敏史、遗传病史:有些症状可能和遗传疾病有关,所以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需要提早和医生阐述自己是否有遗传病史、家族遗传病等,而过敏史、前几天吃的药物则能够让医生开药时候规避一些不能使用的药物。
小贴士
病情描述案例下面是两则病例,一则是急性病,一则是慢性病,看看他们是如何描述病情的,以供参考。
1急性病案例
年3月12日下午开始出现流鼻涕、发烧,下班就去中山一院看急诊,医生说是感冒,开了布洛芬吃,吃药1天后症状全部缓解。
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急性病案例,比较简单。
2慢性病案例
年3月开始出现全身没力、胃口不好,在中山三院看肝病科,医生安排化验,肝功能异常,乙肝两对半是大三阳,DNA也高,吃了1个月的护肝药,复查肝功能正常。
年~年,每3~6个月到中山三院肝病科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小三阳,DNA测不到,医生说不用吃药,定期复查就行。
点评:对于慢性病,可以分批来写,按先后顺序串起来。
03看病前,做好这些准备1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医生能从中知道你看重健康,是真正懂得爱护、照顾自己身体的人,即使未曾谋面,也能第一时间快速建立好感;
●身体是自己的,详细的健康档案代表你对自己的身体很是了解,医生知道你“懂行”,因此解释起来也会更细、更认真!
●都说久病成医,即使不是专业的,但与医生交流起来,彼此之间的沟通质量也会大幅提高。
●便于管理和查找以往病史,记性再好也不可能做到事事了然于心,不如纸质留存建立档案。
2如何建立?需要哪些内容?
历次看病资料定期整理病例档案,按照不同人名、不同时间,把所有的缴费票据、检查报告、用药记录、医生手写病例、复查记录等都按时间排序,装订在一起,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做成家庭病例档案。一个月整理一次为宜。
健康数据的自我量化与收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家庭自测血压和血糖已较为普及,虽说这些自测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但却胜在量大,可以反映个人健康规律及治疗效果等。
有心的退休族,应定期监测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有能力的话还可以数据量化,制成图表,便于查看,对于异常指标应该及时告知家人,医院就诊。
问题清单看病可能只是一时,但医生需要兼顾的可能是你长期的病情发展。
因此这就需要退休族自己多加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