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患者的5大认识误区
2017-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对肝炎传播途径的认识误区
甲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而乙、丙型肝炎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垂直、创伤性医疗器械等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共同用餐、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乙肝和丙肝。
二、对“小三阳”、“大三阳”认识的误区
普遍认为“小三阳”好而“大三阳”不好,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所谓大、小三阳指的是乙肝免疫指标中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阳性者为大三阳,阴性者为小三阳,它只反映机体的乙肝免疫标志物状态,并不代表病情轻重或传染性大小。病情轻重要看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脏影像、病理等指标,传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载量。
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存在慢性乙肝携带者和慢乙肝患者,如果是携带者,意味着病情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可以承受正常的工作、学习任务;如果是慢性活动性或肝硬化患者,就必须进行治疗。
三、对定期复查认识不足
有些患者明知自己是HBsAg(+)携带者,并不定期复查也不就医。
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进展大多数是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造成的,病毒潜伏于肝细胞内,在日积月累中静悄悄地引起肝细胞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对这个过程,患者本人和专科医生要密切监护,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阻止病毒造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于已经用上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定期复查,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更为重要。通过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学各项指标,观察抗病毒的疗效,及时发现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如干扰素治疗的副作用和核苷类口服药的耐药发生,及时调整和更改治疗方案,从根本上达到阻止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四、对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认识误区
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树立只要有适应症就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基本观念,也要树立长期治疗,与病毒持久作战的观念,千万不能迷信“江湖游医”和一些虚假广告所谓的“多长时间乙肝转阴”、“转阴率百分之百”之类的宣传。
也许在您的周围的确有HBsAg转阴的“特例”和“个案”,但极可能那是急性乙型肝炎。急乙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自然阴转率在90%以上,而慢乙肝表面抗原很难阴转,自然阴转率在1~3%,是需要长期治疗的。
也不能听信别人“哪种抗病毒药好”,今天换这种,明天换那种。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因对某一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而先后改用其他苷(酸)类药物治疗,可筛选出对多种苷(酸)类耐药的变异株。因此,应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五、因为是HBsAg(+)携带者,放弃生育要求
某些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害怕把孩子传染上,就放弃生育要求,甚至有些青年拒绝谈对象,拒绝结婚,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近些年随着疫苗普及,新生儿及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母婴阻断成功率也在90%以上。
因此,HBsAg(+)携带者只要有生育条件,完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育出健康的宝贝,但千万记住一定要去妇产科及肝病专科咨询就诊,进行母婴阻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