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石膏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成反比

2015-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如经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后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一、定义

使用苦寒清热药物,组成可以清热邪、解热毒的方剂以治疗各种热毒病证的方法,称为清热解毒法

二、作用

清热解毒法具有清除病邪、撤退高热、保护正气、防止传变等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逐渐发现中医清热解毒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调节和增强机体多种免疫功能如促进抗体生成,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特异性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抑制过敏反应等作用例如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芩、黄连、蒲公英等药,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白花蛇舌草、黄连、黄芩、大蒜等,能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和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青叶、山豆根、金银花、野菊花等药物,有增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2)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机体应激反应如生甘草、玉竹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3)镇静的作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可通过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通过加强皮层抑制过程,或通过对外周神经肌肉的抑制等作用,而起到镇静的治疗效果,对急症高热的烦躁、抽搐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如黄芩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生石膏对神经肌肉有抑制作用,知母等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解热作用如生石膏、黄连、黄芩、山栀子等,能抑制产热中枢

(5)调节血管通透性而起到消炎作用如鱼腥草等能使血管扩张,生石膏等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炎、消肿

(6)其他还有如强心作用,利尿作用,解毒作用,调整血压,调整体液和电解质等作用而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有助于机体自身调节能力的恢复等等

三、适应证

凡急性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等,证属热毒壅盛者,即适用本法治疗证见高热、身目发黄、并迅速加深,烦躁狂乱、两胁刺痛、腹胀满、口干口苦、口气臭秽,咽喉燥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尿血、便血,或斑疹隐隐、神昏谵语,或抽搐舌质红绎,苔厚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有力

热毒炽盛,邪正相争剧烈,所以高热,身目发黄并迅速加深热毒壅盛,气机郁滞,故两胁刺痛,腹胀便秘热毒侵入营血,迫血妄行,故出现尿血、便血、斑疹隐隐等各种血热出血表现热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则躁扰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绎为热毒入营入血之明证舌苔深黄干燥等,为气分邪热仍亢盛而津液已伤的表现

四、常用药物

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白头翁、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山栀子、龙胆草、崩大碗、白花蛇舌草、虎杖、苦参、秦皮、黄柏、黄连、黄芩、救必应等

以上药物除白花蛇舌草和崩大碗性味甘凉之外,其余均为苦寒之品其中大青叶兼有凉血消斑作用,白头翁兼有凉血止痢作用,救必应兼有行气止痛作用,虎杖兼有泻热通便的作用,败酱草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紫花地丁、蒲公英有消痈肿作用,龙胆草性味大苦大寒,易损伤脾胃,所以,龙胆草最大剂量一般以不超过10克为宜但在餐前服用极少量龙胆草(不超过0.5克)则反而有健胃作用,等等使用时可以根据各种症状的偏轻偏重,恰当地选用上述药物

选用清热解毒药应注意:

(1)由于此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若热盛律伤或素体阴虚者,应配合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的药物,如麦冬、天冬、生地黄、北沙参、玉竹、鲜石斛等,以保护患者的律液和正气

(2)另一方面,此类药物也很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和损伤人体阳气,所以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尤其是素体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更要慎用

五、常用中成药

1.安脑丸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水牛角、黄连等多种地道中药配方组成

[功能]清热解毒、醒脑安神、豁痰开窍、镇静熄风

[主治]’可用于急性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见有壮热、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抽搐痉厥、舌质红绎、舌苔黄燥、脉弦数等症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次1-2九,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病情重而神志不清患者,应温开水溶化后鼻饲根据病情,可连用10天左右

[剂型与规格]药汁蜜九:每丸重3克

2.醒脑静注射液

[药物组成]麝香、冰片、山栀子、郁金等

[功能]醒神止痉、清热凉血、行气活血、解毒止痛

[主治]可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等危重病证见壮热、身目发黄并迅速加深、恶心欲呕、口中气味臭秽、大便秘结、烦躁不安、嗜睡甚至神昏谚语、抽搐痉厥、鼻衄、呕血、便黑、斑疹等症者

[用法与用量1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毫升中滴注,每日1-2次g根据病情,可连用1周左右

[剖型与规格]注射剂:10毫升/支

3.清开灵注射液

[药物组成]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山栀子等

[功能]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

[主治]可用于温病神昏谚语,中风半身不遂,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脑血栓形成,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脑出血,高烧等疾病

见有热毒亢盛表现者

[用法与用量]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20-40毫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0毫升稀释后使用

[剂型规格]每支10毫升,含黄芩甙50毫升,总重25毫克

[注意]

(1)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2)本品如发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

(3)本品偶有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要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4.黄连解毒丸(《外台秘要》)

[药物组成]山栀子、川黄连、黄芩、黄柏

[功能]泻实火,解热毒

[主治]可用于小三阳见有热势较盛的一般表现者证见高热、烦躁不安、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有吐衄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者

[用法各用量]每次10-20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禁总]非火热实证者勿服

[刘型与规格]水丸:每袋重10克

六、常用方剂

1.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

[药物组成]生石膏60克生地黄20克水牛角30克黄连10克山栀子15克桔梗10克黄芩12克知母15克赤芍10克玄参15克连翘12克生甘草5克丹皮10克鲜竹叶12克

[用法与用量]生石膏磨粉,其他药物用清水四碗半,浸泡一小时左右后,中火煎为一碗半,待药汁温度不太烫时冲溶生石膏粉,过滤后分二次温服药渣用清水三碗,复煎成一碗,冲溶头煎来完全溶化的生石膏粉,过滤后一次温服以上的剂量为中等用量,如果病情严重者,剂量可以酌情再加大,病情较轻的患者,或者老年、儿童患者,应酌减用量每天1剂昏迷者频频鼻饲

因生石膏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所以煎服反而降低药效若用滚烫的药汁冲溶生石膏粉,最好待温度适宜饮服时,再搅拌一下以增加其溶解度,过滤后才服用,这样降温效果较明显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可用于重症小三阳热毒壅盛,充斥表里上下之证候证见壮热、头痛如劈、烦躁狂乱、两胁疼痛、神昏谚语、口渴引饮、干呕或吐血、或血衄、或见斑疹隐隐、舌绛、舌苔黄、脉细数

[方解]此证型较危急险恶,可见于重症肝炎等即中医所称之“瘟黄”,也称为“急黄”死亡率比较高湿热蕴毒,热毒炽盛,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热毒入营(血),热盛动血,故出现呕血、便血、斑疹隐隐等各种血热出血表现热毒壅盛,气机郁滞,故两胁刺痛,腹胀便秘热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则躁扰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绛为热毒入营入血之征象舌苔深黄干燥等,为气分邪热亢盛,津液已伤的表现

此方含有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各方中的主要药物,所以,此方具有这三首方剂的综合作用,能同时大清气分邪热和(营)血分邪热,“清瘟败毒”之名称即因此而来

因遵守《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以此处用水牛角代替原方中稀少昂贵的犀角,但用量要加大

2.解毒清肝汤(作者经验方)

[药物组成]蒲公英15克板蓝根30克山栀子15克虎杖

15克鸡骨草20克获苔15克白茅根15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败酱草12克生地黄20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活血

[主治]凡小三阳急性期以热邪为主,湿邪不明显者均适用证见口渴欲饮、高热、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有吐衄发斑,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表现者

[方解]湿邪渐化热,转变成热重湿轻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困阻于太阴脾,则恶心欲呕,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熏蒸于肝胆,则身目发黄鲜明如橘子色热炽灼液,故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

本方也是作者在临床多年中的经验方,疗效比较肯定方中蒲公英、板蓝根、山栀子、败酱草、虎杖等清热解毒,其中败酱草、虎杖兼活血祛瘀白茅根、生地黄、丹参、郁金等清热护阴,凉血活血获苔益气健脾利湿虎杖配合生地黄,一苦寒一甘寒,既泻热通便,又养阴生津全方合之祛邪为主而不伤正,扶正为辅而不留邪服用本方后,绝大多数患者很快自觉神清气爽,胁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黄疸较快消退,食欲增加,大小便通畅,其他症状和体征也较快好转

[加减]

(1)黄疸较明显者,可每天用田基黄20-30克,溪黄草20克水煎当茶饮可连用一周或用至黄疸消退为止

(2)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10克以增强泻热通便的作用

(3)若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者,此为兼有大肠湿热,应去生地黄(因滋腻助湿),加大黄5-8克,川厚朴10克

(4)胁痛明显者,鸡骨草加至30克,并加白芍药12克,玄胡索12克

(5)体质较弱者以及老年、儿童患者,应酌减用量

以上介绍了清热解毒法以及相应的方剂、药物在小三阳治疗中的使用方法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小三阳应注意:

(1)清热解毒法只适应于小三阳极盛期见有热毒亢盛表现的实热阶段小三阳后期肝肾阴虚之虚热证,忌用本法

(2)兼有湿邪者不可单用本法,以免湿遏热伏,反误病情牛皮癣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ysjk/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