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ldquo小三阳rdquo

2021-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作者

李玉玮

单位

医院检验中心

前言

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那集着实让唐僧头疼,也让他受了不少罪。即使很相似,但是真金不怕火炼,最终假的猴王被如来收了。

而我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时,检测出来的乙肝“小三阳”,想没想过它可能是一个乙肝“大三阳”的患者?

案例经过

某天,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正在免疫室工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传染病的筛查。

电话响了,是体检中心打来的电话,说前两天体检有个患者,之前病史一直是乙肝“大三阳”携带,会每3-6个月复查一次,而这次的检测结果竟是乙肝“小三阳”,说让我们确认一下,检测的结果有没有问题。

放下电话,立即在lis上调出该患者的结果:

结果确实是1、4、5阳性。体检患者我室采用的是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进行手工操作,所以只做定性,不做定量。

然后找出该患者的血标本,心里一咯噔,难道是手工加样的时候把血加错了?可能不是患者本人抽的血?

随及跟体检科确认标本是不是其本人的血,体检科医生非常确定的说就是其本人的血,因为本身有乙肝携带,所以都是定期体检。

那标本没错,这次就排除一下是不是检测过程中出了问题。

这次复查我采用的是化学发光法检测,因为化学发光检测起来比酶联快,耗时短,灵敏度还高,因为着急要结果,所以就采用发光进行检测,我室采用的仪器是安图A  PLUS,检测结果真是吓了一跳:

选中的24号标本黑框中就是复查结果,确确实实乙肝“大三阳”,而结果中的e抗原已经超过了线性。

脑子突然闪过,之前有老师培训过,高浓度的e抗原会干扰e抗体的检测,造成e抗体的假阳性。

我心想会不会是酶联检测该患者e抗原出现了钩状效应,而对e抗体干扰产生的假阳性?

而化学发光检测的线性比酶联长,而检测e抗体的试剂采用的是磁微粒,增加了反应的面积,增加了包被抗原的数量,所以增加了检测的灵敏度,或是试剂中加入了干扰高浓度e抗原的物质,所以没有出现e抗体的假阳性。

然后又翻阅了化学发光试剂的说明书,提示e抗原PEIU/mL不会出现钩状效应。酶联免疫我室采用的是北京万泰的试剂,查看说明书,并没有对产生钩状效应数值给出说明。

为了证实猜测,又对该血进行了酶联免疫的检测,这次分别采用原倍和1:20稀释后检测,与当天的体检标本同时进行手工操作[1],结果如下:

  

图中1是原倍,2是1:20稀释之后,后面分别是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因为就3、4项有异议,所以就提示了3、4项的图片。

1的e抗体用雷杜RT酶标仪进行了比色,s/co值是0.,参考范围是1是阴性,结果是阳性。

而2的e抗原用酶标仪比色的OD值是2.23,s/co是16.,已接近酶标仪最大吸光度范围2.5左右,可见患者1:20稀释后的浓度也是很高的。

结果显而易见了,最终结果按乙肝1、3、5报告,并跟医生解释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有误,建议患者以后最好采用化学发光检测方法,以免对病情造成误判。

案例分析

本例患者的情况是由于高浓度的e抗原采用了酶联免疫检测产生HOOK效应,而偏偏又对e抗体产生了干扰,造成假阳性,分析了本例造成e抗体检测产生假阳性的原因[2],如图:

如果存在抗体,加入底物后,呈阳性反应;如果不存在抗体,加入底物后呈阴性反应。

而此例正是标本中高浓度的HBeAg与酶标e抗体发生了反应,使得酶标e抗体不能与包被的HBeAg相接合或是少量接合,造成结果的假阳性。

总结

工作中我们遇到最多的是表面抗原产生的HOOK效应,现在无论是酶联检测,还是化学发光法,都采用两步法,基本上能避免产生钩状效应。

而e抗原产生钩状效应还是很少见的,像本例同时高浓度对e抗原影响e抗体的检测也是不常见的。

通过本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酶联检测的线性和灵敏度都不及化学发光,由于方法学局限性,造成检测结果有误,但是对于体检患者来说,没有之前病史,大多数是健康体检或是定期复查,很难发现结果有误,所以以后工作中,与临床医生做好紧密联系,为患者做好合理的解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4(1):-.

[2]李金明,刘辉等.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1(1):-.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国际检验医学传媒、检验医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ysjk/10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