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偏好变化对债市的冲击

2016-4-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机构投资偏好变化对债市的冲击

近来债券收益率节节走高,屡破心理防线,经历债市多年风雨的行家也直呼看不懂。在政府摸底地方平台债务、企业债屡遭降级、信用风险整体上升的情况下,利率债的避险效应本该体现出相对安全性,但现实却不尽然。  在国债上以波段为主的公募基金也被盛情相邀来博取边际收益,可是保险和银行这两大主力不出手,导致利率债步步吃紧,以十年国债的二级市场收益率触及4.14作为阶段性的标志。基于传统的分析框架,怎样分析,都不应该是利率债出现如此险情的时候。  因此,可以判断是传统框架之外的某些因素产生了变化,这其中大多指向了机构投资偏好的改变。银行过去一直安享3以上的利差,业绩来自于量的突破,把范围做大就能充分地取得杠杆化运作的收益。但是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基金等的快速扩大,老百姓的收益要求提高了,低成本的资金减少了,未来银行负债本钱还将确定性地上升,这势必推动银行的资产端配置随之而变。近来银行偏好于票息更高的信誉债,6.5的信誉债相对4的国债固然更有优势,乃至一些银行不愿意再放出打折的如何治白癜风优惠房贷,宁愿多给企业加点放贷,或是变相增持非标资产。  与此类似,保险公司近年来获准增加了一些投白癜风遗传资种别,触及的投资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无担保信誉债、拜托券商基金管理资产和部分非标资产,险资关注的热门也从过去5~6的存款和债券逐步转向了比例扩大以后的能带来8~12收益的非债类资产。2006年前后,几大银行集中上市,出于稳健推敲,银行整体上下落了风险偏好,明显增加了债券投资规模,当时2年期国债收益率乃至低至1.88,对此笔者印象深入。但是低水平的回报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2007年收益率大幅反弹,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在提高,在政策之前就有机构开始试水信誉债的投资。  与2006年不同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混业经营得到实质性延伸,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抬升将更具长期性。当前直接融资比例扩大势头的明确,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丰富了投融资的选择,而央行也故意推动融资风险向社会转移,银行信贷总量的增速一定程度上受限,杠杆率再难提升,那么构建新的资产配置框架,通过提高配置收益来保持较高的收益差成为可能的选择。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商业银行从储蓄信贷为主的传统银行进而变革商业模式,借道信贷转让和非标资产等,向投资银行的定位拓展,也是增加杠杆率的重要方式,国内已有敏锐的银行开始这1尝试。  上海自贸区的获批无疑将金融改革的进程又推动了1大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步伐不可阻挡,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动也会产生系统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突变的氛围,对从业者而言,是时候重新认识机构的对策,重新建立我们的分析框架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xsyyf/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