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治愈乙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7-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校对编辑:养生君
小红(化名)是个北京女孩,5岁时的一次例行体检发现自己是澳抗阳性(俗称“乙肝大三阳”),因为怕遭到歧视,一直瞒着。
高一时(年)家人怕影响小红高考,医院开始为她治疗。当时小红的肝功能正常,打了半年普通干扰素后没有效果,遂改吃拉米夫定,半年后小红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载量(浓度)就从拷贝/毫升下降到拷贝/毫升,但E抗原没有转阴。吃到14个月后再去检查,DNA反跳到拷贝/毫升。
为此她家人找到首都医科医院的陈新月大夫为她治疗,经化验小红为YMDD变异阳性,即她体内的乙肝病毒已经出现了对拉米夫定的耐药。当时距离高考还有几个月,为了控制病情,陈新月建议小红继续服用拉米夫定,直到高考结束后停药观察,寻求合适的治疗机会。
年,小红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学,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一年半后出现转氨酶升高(U/L),陈新月认为抗病毒治疗的时机终于来了。考虑到小红曾经接受过普通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均无效,陈新月建议她改用长效干扰素外加拉米夫定进行联合治疗。
干扰素需要冷藏,于是小红每个月花50元钱租用了学校门口一家冷饮店的冰箱,每星期去那里给自己打一针长效干扰素。一开始每针的剂量是微克,小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干扰素不耐受现象,整天肌肉酸痛,昏昏欲睡。考虑到小红体重较轻,陈新月决定降低剂量,改用微克,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轻微的副作用。这一次小红坚持了15个月,E抗原终于转阴,出现了E抗体,即从乙肝“大三阳”变成了“小三阳”。
在巩固治疗的半年中,陈新月观察到小红的乙肝表面抗原滴度(浓度)也有了明显下降,这是一个信号,说明小红的免疫系统反应良好,继续治疗下去的话有表面抗原转阴的可能。为了永久摘掉乙肝的帽子,小红和她的家人同意了陈教授的治疗方案,终于在治疗了2年半,花费了将近20万元人民币之后,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了具有保护性的表面抗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乙肝“临床治愈”。
截至目前,陈新月已经对小红随访了2年多,小红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和乙肝表面抗原均检测不到了,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体依然维持阳性水平,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也都正常,小红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小红的故事并不是偶然的。今年11月初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报告了多起成功的案例。包括陈新月大夫在内的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慢性乙肝病人来说,只要治疗得法,达到临床治愈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让我们以小红为例,看看这个新的治疗概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红的免疫系统
几乎可以肯定,小红身上的乙肝病毒来自她母亲。
乙肝是一种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染的疾病,中国有超过1.2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世界总数的1/3。乙肝病毒欺软怕硬,成年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强健,绝大部分成年人感染的乙肝病毒都能被自动清除出去,无需治疗,也不会变成慢性乙肝。儿童就不同了,尤其是新生婴儿,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有超过90%的可能性转变为慢性乙肝。这就是为什么乙肝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染。
对于像乙肝病毒这样的“温和”病毒,如果人体免疫系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就没事了。但是,人的免疫细胞一发现某个细胞被异物感染,就会本能地对它发动攻击,免疫细胞攻击的本意也许是针对病毒,但却波及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当被感染的肝细胞死亡后,原本只在细胞内部的转氨酶就会被释放到血液里,这就是为什么肝炎病人的转氨酶水平会升高的缘故。明白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说明乙肝病毒本身对肝功能并没有太大影响,转氨酶升高是病人的免疫系统开始工作的标志。
以前人们不明白这一点,把降转氨酶作为治疗乙肝的唯一目标。后来发现,即使转氨酶的水平恢复正常,只要病毒仍在复制,免疫系统仍会继续对被感染的肝细胞实施攻击,时间长了病人的肝脏就会硬化(纤维化),甚至引发肝癌。根据统计,像小红这样通过母婴途径染上慢性乙肝的病人,长大后得肝硬化或者肝癌的概率大于4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
所以,治疗乙肝,最重要的不是保肝降酶,而是通过清除或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让免疫系统找不到攻击的靶位点(即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从而彻底消除炎症,恢复肝功能。
小红的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也是“大三阳”,但转氨酶正常,肝功能也正常。她对自己的病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并不太着急,只是定期来陈新月教授这里做身体检查,等待合适的治疗机会。
“像她妈妈这种情况,一般工作中的接触基本上不必担心被传染。”陈新月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只要她不去输血,定期检查,完全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社会上对乙肝病人的歧视是毫无根据的。”
正是因为社会的歧视,让小红的妈妈倾尽所有,一定要治好女儿的病。这种歧视,使得小红的治疗过程带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校门口的冰箱
如果校门口没有那台冰箱,小红也许就不会用干扰素治疗了。
干扰素代表了治疗乙肝的新思路,但其实它是一种老药了,早在年就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乙肝治疗。
有人认为,干扰素能促使细胞分泌某种蛋白酶,阻止病毒入侵。还有人认为,干扰素能促进细胞生产更多的MHC(一种蛋白质聚合物),更好地把隐藏在细胞内部的病毒带到细胞表面,供免疫细胞识别……总之,关于干扰素的抗病毒机理,目前存在好多种理论。
但不管怎样,干扰素是脊椎动物进化出来的最有效的抵抗病毒入侵的手段。
“乙肝病毒很聪明,它会抑制宿主的干扰素分泌。”波尼诺告诉本刊记者,“所以我们要人工补充干扰素,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帮助人体抵抗病毒。”
这道理听上去很充分,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就多了。首先,干扰素有很强的“感冒样”副作用;其次,干扰素还会降低病人的血小板,甚至会让病人出现牛皮癣等免疫功能紊乱的症状;再次,干扰素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它本身只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必须借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才能达到目的。如果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够强大,或者对干扰素不敏感,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更要命的是,干扰素是蛋白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冷藏,注射给药,不能口服。而且,干扰素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很快,早期的普通干扰素必须每两天注射一次,这就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乙肝歧视严重的国家,问题就更多了。”陈新月大夫对本刊记者说,“很多病人不能遵医嘱按时注射,因为他们怕被别人知道。所以,当核苷类似物出来的时候,很多病人都放弃了干扰素,转向了这种新药。”
拉米夫定是第一种用于抑制乙肝病毒的核苷类似物药,曾引起患者和医学界的极大白癜风怎样治疗最快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