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嘴里长花菜一旦口腔出现这种问题,

2021-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口腔溃疡怎么办?出现这种症状,一定要小心!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医学博士光梦凯

·中小学生肥胖率超10%,该如何实现不影响发育的减肥?

前两天教育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小学生肥胖比例已经超过了10%。而这只是肥胖的比例,其实还有一大波学生已经超重,不干预的话很容易跨入「肥胖」行列。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加起来已经达到了19%,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里就有19个体重超标。

一、孩子肥胖有啥危害?

1、影响健康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肥胖儿童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还会增加结直肠癌、脂肪肝、睡眠呼吸障碍的风险。想想孩子睡着睡着突然呼吸暂停,真是要吓死了。

2、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

研究显示,胖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很容易自卑,9~10岁的女孩子对自己的外貌、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的女孩子。而美国面向全国青少年做的一项健康调查显示,正常体重的青少年一般有6个或更多朋友,而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平均只有3个或更少的朋友。

3、影响到学习成绩和升学机会

早在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将体重作为每学年的必测指标,并将其纳入评优、评奖和学分管理。年《北京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过程性考核方案(年修订)》更是将BMI(衡量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纳入中考。年9月,教育部对外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特别提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所以不管是从身体和心理健康角度,还是从学业角度,家长们都得重视孩子肥胖问题。

二、如何判断孩子胖不胖?

年卫健委发布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用于筛查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是否超重或肥胖。筛查的标准的是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算出来的结果与下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进行判断。

三、孩子胖该怎么办?

(一)科学饮食

1.烹调少油少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每人吃25~30克烹调油,大概相当于喝汤的小白瓷勺2.5~3勺。家里烹调建议使用油壶,按照就餐人数量化用油,另外使用不粘锅也可以帮助控油;在学校或餐厅吃饭,如果菜做的太油建议用水涮一下再吃;另外要少吃红烧、糖醋等加糖的菜如红烧肉、糖醋里脊等,尤其减少外出就餐次数,外食口味和用油无法考量,已经超重的孩子更要减少外食和点外卖的次数。

2.吃好三餐

将杂粮杂豆和薯类纳入到主食中,妈妈可以做成杂粮饭、杂粮粥、杂粮馒头等,玉米、地瓜、南瓜、山药、土豆可以直接蒸一下替代部分主食;蔬菜多选膳食纤维高且能量低的叶子菜和瓜茄类,最好每顿饭都有蔬菜;蛋白质多选低脂的瘦肉、去皮的鸡肉、鱼虾和蛋奶豆。主食、蔬菜和蛋白在盘子里的比例大致为主食占1/4,蛋白质占1/4,蔬菜占1/2。

3.合理选择零食

没有孩子不爱零食的,但要少吃高油高糖的各种零食如炸鸡腿、薯片、蛋黄派、巧克力等,可用新鲜水果、无糖酸奶、坚果来替代。其中水果每天吃~克,无糖酸奶和其它奶制品加起来约克(约1盒毫升的纯牛奶+1盒毫升的无糖酸奶);坚果建议每天吃10克左右,大概相当于七八粒腰果,而且建议选择原味的。

4.每天足量饮水

少喝或不喝可乐、雪碧、果汁饮料等各种甜饮料,多喝白开水、淡茶水或柠檬水。6~10岁儿童每天饮水量为~0毫升,11~17岁儿童每天饮水量为1~毫升。

5.培养好的进餐习惯

进餐时改狼吞虎咽为细嚼慢咽,这是因为饱腹感的信号由胃传到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狼吞虎咽的吃饭往往会感觉吃饱时已经吃多了。要专注饮食,因为边吃饭边看电视容易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往往会不知不觉吃多。

另外还有3点家长需要注意:

1)健康饮食不要单独针对肥胖的孩子,最好是推及整个家庭,否则只是孩子健康清淡地吃,其它人照常大鱼大肉的吃,孩子也坚持不了多久。

2)孩子控制体重,不能严苛节食,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强制性让孩子节食还可能增加患进食障碍的风险。

3)吃好吃饱不吃撑,减缓体重增长或保持体重,这就可以使BMI逐渐降低,并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但这需要个过程不能苛求孩子可以一下子降下来体重。

(二)增加运动

首先是要减少孩子久坐尤其是看电视的时间,这不仅能增加活动量,还与降低零食食用量息息相关,因为很多孩子有边看电视边吃东西的习惯。另外每天保障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

另外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的同时,也出现了血糖、血脂、肝功、血压等指标异常,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孩子出现肥胖问题如何应对?戳这里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营养师谷传玲

·张宇博士:印度疫情严重,是双重变异病毒导致的吗?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张宇博士

·吃鱼油预防心血管病?医生告诉你真相!

吃鱼油能预防心血管病?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

早先发现吃海鱼多的爱斯基摩人心血管病死亡率低,于是,研究就发现了鱼油——ω-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也就是很多宣传鱼油的材料中写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成分可以降血脂。因此,一说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脂引起的,冠心病又有风险,就有很多宣传说鱼油能够降血脂,能够预防心血管病,鱼油就成了很火的保健品了。

可是,吃鱼油是可以降血脂,降血脂却不等于能够预防心血管病!

这是因为,鱼油降血脂,主要是降低血液里的甘油三酯(TG),而不是降低胆固醇。尽管甘油三酯过高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危险来自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此,降胆固醇治疗就放在首位。而且经过研究证实,“他汀”药降胆固醇确实可以减少心血管病发生,可以预防心血管病的急性事件,可以减少心血管病死亡。因此,“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是第一位的。

再说,鱼油可以降低甘油三酯,但降低甘油三酯也不等于就能预防心血管病。在降甘油三酯的药物中,贝特类药物是明确可以获益的,其他有些药物尽管也降低甘油三酯,却没能证实可以预防心血管病。

就来看看鱼油预防心血管病的六项研究结果。其中有一级预防,就是没病防病,比如还没有冠心病的人来预防冠心病;有二级预防,就是有病防止加重、恶化,防止出现急性事件,比如冠心病人预防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预防脑卒中等。这些研究主要是看鱼油一级预防的效果。

前五项研究都显示,吃鱼油的人和不吃鱼油的人比起来,没有显现出鱼油可以预防心血管病的好处来。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没有明显的效果,心血管病事件、死亡风险和心律失常死亡风险也都没有降低。

在第5项研究中,其中一组的亚组分析发现,如果是吃鱼少的人,每周饮食吃鱼不到1.5份的人,吃了鱼油可以减低心血管病风险,吃鱼多的人就没有这个效果。

只有第6项研究,也就是吃他汀药后甘油三酯仍高、包括高危人群和心血管病的人群,每天吃4克高纯度鱼油和吃同样剂量的矿物油比起来,吃鱼油的那组心血管病风险显著降低了。

可是,这就说明是鱼油有预防作用吗?

专家们提出了质疑:首先,这些人都是有甘油三酯升高的人,那要是甘油三酯不高呢?不高的人吃了有没有效果?还有,研究用的是高纯度、大剂量的鱼油EPA,要是不那么单纯,混合有其他鱼油DHA,或者不吃到这么大剂量,能行吗?再就是,对照的那组为什么会得病多?是不是吃矿物油的害处啊?而且,单用甘油三酯降低也不能解释治疗获益的结果,因为根据既往的研究,单降甘油三酯没有这么好的防病效果。

所以,尽管第6项研究显示高纯度大剂量鱼油有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也没有被医学界一致认可。

年有新发布的研究结果,一项是对他汀治疗至少4周,仍然心血管风险升高、甘油三酯偏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偏低的例患者,分别每天4克鱼油和玉米油对照,结果因为鱼油组没有表现出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试验了两年就停止了。另一项是对心梗过的老年人,每天吃1.8克鱼油或者玉米油对照,也没有显出鱼油有预防心梗再发的作用。

因此,吃鱼油能够预防心血管病的说法,到现在也没被证实。而即使前述第6项研究显示有效,那也是对甘油三酯增高的患者,还要每天4g的大剂量,市售的保健品鱼油根本达不到这样高纯度的ω-3脂肪酸。

所以,想一想就知道了,吃保健品鱼油不能预防心血管病。

吃鱼油预防心血管病?医生告诉你真相!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平心而论

·“乙肝五项”是什么意思?医生带你了解一下

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是由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等五个项目组成的。

为了平时表述方面,有些报告单将这五个项目分别简写成HBsAg、HBsAb(抗HBs)、HBeAg、HBeAb和HBcAb;Ag是抗原的意思,而Ab则是抗体的意思。

乙肝两对半,是抽血检查的,检查报告单会将五个项目标记,分别是:1、HBsAg、2、HBsAb(抗HBs)、3、HBeAg、4、HBeAb、5、HBcAb。这样有利于解释检查结果,一般1、3、5阳性称为“乙肝大三阳”,1、4、5阳性称为“乙肝小三阳”。

两对半里面的“对”,是抗原、抗体,那是一对,乙肝五项中共有两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抗体是一对,e抗原和e抗体是一对,核心抗体就是那个“半”对,所以叫做“乙肝两对半”。

那么,为什么还有半对?核心抗体的另一半对“核心抗原”(HBcAg)哪去了?这个就要从检测技术说起了。

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在血液的含量是很少的,很不好检测,目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没有商业化,医院无法检测。等将来技术和方法改善了,也有可能会用于普通人的检测,那时候就应该叫“乙肝三对”或“乙肝六项”了。

乙肝五项是用来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如果里面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以诊断感染了乙肝病毒;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一般可以排除乙肝病毒感染。

但是,人群中,总有些例外,一些人感染的乙肝病毒变异了,不表达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原就会呈现阴性,但仍然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DNA,叫做隐匿性乙肝。

乙肝五项还可以区别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判断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大三阳一般传染性大,小三阳的传染性小。这一点对孕妇来说特别重要,由于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所以大三阳的孕妇更需要通过服抗病毒药来降低乙肝病毒DNA载量,防止将乙肝传染给她的孩子。

所以,当你通过检查乙肝两对半发现自己感染了乙肝,要知道自己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

乙肝小三阳,是由乙肝大三阳转变而来的,这种变化叫做乙肝病毒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种变化通常来说是好的现象,不单单表示传染性变小,还表示乙肝处于稳定状态。

如果乙肝大三阳没有发生向小三阳的转变,要注意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治疗。如果已经是乙肝小三阳,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病毒会发生变异的。发生病毒变异的,通常乙肝病毒DNA也是高的,传染性也强,如果加上肝功能异常则更需要治疗。

一部分乙肝小三阳患者,如果乙肝表面抗原的滴度低于0,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在没有干扰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长效干扰素积极治疗,有治愈的希望。不过,至于的概率不是很高,大概有三成左右的希望。

“乙肝五项”是什么意思?医生带你了解一下

新知来源:腾讯新闻知识官

感染科龙医生

注意:知识官意见并非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个体疾病治疗方案,医院就诊。

更多健康资讯,扫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xsyzl/12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