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检查结果中COI和mIUml
2021-5-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a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感染HBV后,HBsAg为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乙肝普查及明确乙肝相关类型。
近来我科室多次接到咨询,咨询感染疾病筛查报告中“乙肝表面抗原”为何会出现COI和mIU/ml两种单位。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单位?两种单位的区别在哪里?原因还要从其检测方法说起。
目前HBsAg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定性-胶体金法:是一种定性检测,两条带是阳性,灵敏度不太高,临床医生用的比较少。目前我科室主要用于阳性标本的复检。
二、半定量法:报告能体现出数值,但这个数值是“比值”,是样本参数与对照参数的比值,所以只能称得上半定量。市面上常见的半定量法有两种,一种是ELISA法,一种是ECLIA法。
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报告上的数值是“S/CO值”或“OD/CO值”:S或OD代表被测样本吸光度,CO代表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OD/CO大于1.判断为阳性。被测样本OD值越大,OD/CO值越大,HBsAg含量越高。
2.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法:这种方法的化验单给出的数值的单位是COI,即cutoffindex的缩写,和刚才提到的OD/CO值比较类似,也是一种“比值”,COI<1视为阴性。
对于以上提到的不能完全定量的三种方法,据研究调查认为ECLIA灵敏度大于ELISA大于胶体金法。
三、定量法:定量检测方法不仅可以灵敏地检测出血中很微量的病毒抗原和抗体,而且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在血清中的量(IU/ml或mIU/ml)。目前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方法有: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电化学发光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HBVDNA定量、AFP和彩超等,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和资料显示,定期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是很有必要的。其主要意义有一下几点:
1.评估疾病状态: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大三阳”携带者,转氨酶持续正常,HBVDNA复制活跃,大多数超过7次方拷贝,乙肝表面抗原精确定量的数值也往往很高,多数超过2万IU/ml。一旦进入免疫清除期,谷丙转氨酶持续或者反复升高,HBVDNA定量的数值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往往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起伏。小三阳或者小二阳的患者,经常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联合肝功能和病毒量,可以更好地判断是携带者还是肝炎。
2.选择抗病毒方案:一般来说,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数值越高,干扰素治疗成功的概率就越低。抗病毒治疗前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对于决定治疗方案意义很大。“小三阳”或者“小二阳”肝炎患者,医学上称之为HBeAg阴性慢性乙肝,干扰素治疗的短期疗效较好,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非常高。“小三阳”肝炎患者如果治疗前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低于IU/ml,选择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率将大大降低,而且干扰素治疗后获得乙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概率也比较高,此时就可以考虑尝试干扰素治疗。
3.判断治疗效果:每三个月定期检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对于个体化制定干扰素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是疗效不佳者决定提前终止干扰素治疗的关键性检查指标。
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中,疗效好的患者不但表现为HBVDNA定量明显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数值也会大幅度降低。抗病毒治疗后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是判断疗效、预测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最重要的指标。
4.更好地把握停药时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时间很长,把握停药时机很重要。“小三阳”或者“小二阳”肝炎患者需要服药至乙肝表面抗原清除,并且经过一年半以上的巩固治疗才能考虑停药观察,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可以大致预测停药时间
“大三阳”肝炎患者即使服药至转成“小三阳”并且巩固3年以上,停药后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大三阳”肝炎服药至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小于IU/ml并且HBVDNA小于20IU/ml,经过适当的巩固治疗,可以考虑尝试停药观察,可以大大降低停药后的复发率。
目前我科室检测项目组合:感染疾病定量检测、感筛四项、乙肝五项,这些组合主要用来做乙型肝炎疾病的筛查,其表面抗原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因此单位为COI;“乙肝六项”组合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其表面抗原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定量免疫分析法,因此单位为mIU/ml。
乙肝表面抗原的监测不仅能确诊疾病,还能体现疾病自然进程、预测药物疗效、反映药物应答,在慢乙肝的治疗、随访中至关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