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些野菜你都吃对了吗吃错了可就

2017-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春天来了

温度高了

野菜鲜嫩了

又到了咱南京人吃野菜的时候啦

目前生长在南京的野菜

虽然不少有食疗功能,但是食用的注意事项也有不少

1城里路边的野菜不要采

“开春后,总能在马路边、公园里、小区草坪上,看到拿着小铲子三三两两挖野菜的市民,他们大多采完野菜就直接带回家烹饪,但这些看似天然的野菜,其实也隐藏着健康风险。”南京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张伟说,马路边的野菜常受到汽车尾气和污水的侵蚀,而且城市公共绿地也可能会喷洒农药,有些土壤还会重金属超标,吃这些地方长出的野菜,对身体有害无利。此外,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工厂和居民区附近,以及受污染的河流附近生长的野菜,是不能食用的。

2有的野菜还是治病良药

野菜不仅是一种蔬菜,在临床上,有的野菜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不同的野菜也有不同的药效,有的可以抗菌、止泻,有的清热解毒。南京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林朴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临床上,她经常用马齿苋来治疗乙肝小三阳,用于控制病情。曾经有一位小伙子查出乙肝小三阳,不敢结婚,妈妈带着他来就诊。“我给他开的方子就是每天用50克马齿苋煎水喝,一直坚持,病情控制的一直不错,还生了孩子。”

3野菜大多性寒,不宜多吃

在专家眼里,野菜虽好,也并非人人能吃。由于野菜大多偏凉性,所以并非人人适宜吃,也不宜多吃。

医院食疗药膳门诊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主任说,,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野菜虽属于时令蔬菜,但大多味苦性寒,不能一次吃太多,也不能太频繁地吃,像野芹菜、灰菜、马齿苋、莼菜这类的感光野菜,最好在晚上食用,可避免餐后晒太阳引发人体过敏。

需要提醒的是,因为多数野菜性寒味苦,容易伤及脾胃,甚至诱发胃痛、呕吐等症状。初春野菜,尝尝鲜就可以了,食用后一旦出现肠胃不适、恶心、周身发痒、浮肿、皮疹或皮下出血等异常症状,医院救治。

夏公旭中医师

那么

野菜到底性状如何

如何吃才是科学的吃法

听听专家怎么说

1、野芹菜

食疗功效: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还有很高的膳食纤维,有一定的通便、降压降脂、平肝、解表、透疹等功效。

专家提示:由于膳食纤维较多,胃溃疡、肠炎患者不宜食用。

2、荠菜

食疗功效: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尿。

专家提示:虚寒体质的读者朋友不宜多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少吃。

3、马齿苋

食疗功效:清热解毒,马齿苋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专家提示: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某些特殊体质的人群食用后易引起过敏。

4、香椿头

食疗功效:涩肠止血、健胃理气、杀虫固精等功效。

专家提示:虚寒体质的读者朋友不宜多吃。香椿为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忌食未用开水烫过的香椿。

5、萝卜苗

食疗功效:化痰清热;下气宽中。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利于帮助胃肠挪动,帮助吸收营养物质。

专家提示:气虚者少吃,萝卜苗不宜与高酸性食物同食,否则营养不易吸收。

6、蕨菜

食疗功效:能起到清热滑肠、降气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

专家提示:有研究认为吃蕨菜会导致食道癌、胃癌的发生率变高,而蕨菜里的“原蕨苷”是导致上述症状的罪魁祸首。但是现在还没有临床数据可以证明。如果蕨菜在食用是没有经过正确的处理,或处理不当,在食用时就会有风险。所以建议尽量少吃。

7、枸杞头

食疗功效:有补肝肾、益精气、清热除渴、明目的功能。

专家提示:虚寒体质的读者朋友不宜多吃。

8、婆婆丁,又名蒲公英

食疗功效: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抗菌的作用。

专家提示:虚寒体质的读者朋友不宜多吃。肾功能不全患者慎食,部分人对其有过敏反应,所以过敏体质者不宜食用。

9、马兰头

食疗功效:含丰富的维生素,其维生素A的含量超过番茄,维生素C含量超过柑橘类水果。有清热解毒、止血、散结消肿作用。对于由于燥热原因容易出现流鼻血、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症状的读者朋友是不错的食疗佳品。

专家提示:虚寒体质的读者朋友不宜多吃。

10、豌豆苗

食疗功效:含钙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利尿、止泻、消肿、止痛和助消化等作用。

专家提示:肾衰、胃出血、胃溃疡、肠炎患者少吃。

通讯员杨璞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戚在兵

编辑葛露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xsywh/6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