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可传染这些都是对乙肝的误解
2017-3-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名大学生被确诊为“大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后,室友不敢碰她的衣架;她的手机放在别人桌上,大家会把自己的东西赶快收走;学校也要她开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影响正常上学”的证明……这些事情说明包括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乙肝存在很多误解。
关于乙肝的那些“你说我说”
观点一:“如果乙肝传染性那么厉害,全世界都得乙肝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全世界得了乙肝才能证明乙肝传染性厉害?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超过一半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也有数据说中国超过6成的人一生中曾经感染过乙肝),这就是说,居住在中国这样的高流行国家一生中感染乙肝的总和概率不低于0.5,这是一个奇高无比的感染率。
不过,感染后并不一定成为携带者,感染后是否成为携带者要视不同年龄群体甚至不同个人的免疫力而定。根据美国乙肝基金会,围产期婴幼儿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90%;儿童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50%;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携带者的几率是10%。
观点二:“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因此不通过消化道传染”;“共餐不会传播乙肝”;“乙肝只通过血液传染”
一起吃饭一般情况下不会传染乙肝。这样说主要是要区分乙肝和甲肝的传染途径。甲肝是消化道传染疾病,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染,也就是说,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仍可引起传染。乙肝就不一样,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完好没有破损的消化道是不会引起传染的,所以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疾病。
不过,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物,进入有粘膜破损的消化道是会引起传染的。而且要是携带者和易感者都有口腔溃疡的话,被血液污染的唾液进入破损的口腔消化道粘膜更会引起传染,这种可能性不低,因为中国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不佳,74%的中国人都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疾病或口腔溃疡(《人民日报》,)。
观点三:“唾液不会传染乙肝”;“要吃一升(或一桶)唾液才然感染乙肝”;“唾液病毒浓度低因此没有传染性”
唾液中HBVDNA水平并不低,荷兰科学家发现(JournalofClinicalVirology,)从血清HBVDNA水平中位数和唾液HBVDNA水平中位数看,唾液HBVDNA水平只比血清HBVDNA水平差一个数量级,即血清HBVDNA水平中位数约为唾液HBVDNA水平中位数的10倍。
关于唾液的传染性
A、据年,荷兰科学家《临床病毒学学报》)报道,唾液HBV-DNA的水平比血液HBV-DNA的水平低一个数量级。
B、血液传染性:血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0个/ml时,即可引起传染;传播乙肝病毒所需血量非常微少,0.-0.000ml血量即可引起传染——由此计算一下,可知血液传染需要的病毒量非常之低。
根据血液数据计算出来的唾液数据:
A、唾液中病毒颗粒浓度达到---0个/ml时,可引起传染(与血液数据一样);
B、传播乙肝病毒所需唾液量为0.-0.00ml(是血液数据的十倍);
结果:唾液传染需要病毒数和血液传染需要病毒数一样。
观点四:“唾液要通过破损的口腔,需要很大的创口才行”
HBV不能通过正常的皮肤或粘膜屏障。皮肤或粘膜屏障的破损——可能是极其微小和忽略不计的——是引起传播所需要的。(WHO年的manual)
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创口也可能引起传播
观点五:“只有甲肝才需要分餐,乙肝携带者不需要分餐”
这是错的,如果是甲肝的话,就不是分餐不分餐的问题了,而是要吃煮熟的食物不吃生食的问题。
观点六:“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就没有传染性”
传染性主要要看血清的HBV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其它体液的传染性也要看每种体液的HBVDNA是否阳性及载毒量。肝功能正常的携带者完全可能血液或体液的HBVDNA载毒量很高从而传染性很高。
观点七:“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在急性乙肝发作前的数周内和发作期间均有传染性。
观点八:“乙肝病毒不能间接传播”
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乙肝病毒传染性是艾滋病的50-倍。艾滋病毒在体外几乎没有生存的能力因而没有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但乙肝病毒在体外各种器物表面可以生存7天以上而不失传染性,是可以间接传染的。
参看:HBVisstableonenvironmentalsurfacesforatleast7days,andindirectinoculationofHBVcanoccurviainanimateobjectsliketoothbrushes,babybottles,toys,razors,eatingutensils,hospitalequipmentandotherobjects,bycontactwithmucousmembranesoropenskinbreaks.(摘自WHO年的Manual)
以上英文翻译为:HBV能稳定的附着于周围物体表面长达7天,(当附着于这些无生命的物体,诸如,牙刷、奶瓶、玩具、剃须刀、餐具、医院设施及其它物品表面的)HBV与(易感者)破损的黏膜或皮肤相接触时,HBV间接种植(传播)就发生。
简而言之,HBV能稳定的附着于任何物体表面约7天而不失其传染性,如桌面、剃须刀片、血迹等
观点九:“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共用注射针头”
中国有那么多携带者主要是因为母婴垂直传播和对婴幼儿、儿童的水平传播,共用注射针头只是儿童水平传播的一个途径,不能解释中国这么高的携带比例。从其他东亚社会看,许多东亚社会(如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或现在有或曾经达到过与中国类似的携带比例,这也足以说明用水平传播的一条途径来说明中国的携带率是不对的。
观点十:“世界卫生组织说乙肝只有三个传染途径”
原话是说有三个“主要”传染途径,同时WHO也承认有35%的感染病例传染源传染途径未明,即不能用parenteral、sexual和perinatal这三个途径来解释。
得了乙肝不要轻信谣言和偏方
现代社会是被媒体包围着的,无论是网络、电视,还是报纸、杂志,无处不见各种药品广告,而那些多发病、难治病,广告尤其泛滥。比如乙肝,我们常见到“攻克久治不愈的乙肝病魔”、“让肝病患者告别绝望之路”、“肝病患者的福音”等等广告词不绝于耳。有资料显示,在新闻媒体发布的医药类广告中,治疗乙肝的广告占25%左右!面对乙肝治疗广告的泛滥,专家提醒:治乙肝,千万不能相信广告药,否则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不看广告看疗效
许多药品的广告内容与药品说明书大相径庭。比如有一种药物,经国家医药部门审定的药品说明书上,它的功用只有保肝降酶,而在广告上却毫无科学根据地把它吹嘘为抗病毒药,天花乱坠地称它“能通过与肝细胞的结合将病毒从肝细胞中拖出来并把它杀死”。
专家说:“很多药品广告,它往往会夸大药品的功效。乙肝药物广告大多数是一些保肝护肝药,而保肝护肝药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只是属于一类对症治疗的药物,抗纤维药又属于另外一种。而治疗乙肝,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因为乙肝是感染了乙肝病毒,治疗目的是要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抗纤维化、保肝护肝只是属于辅助治疗的。”
如果过分强调辅助治疗性药物的作用,导致抗病毒治疗不足,就有可能使得病人病情加重。“什么‘大三阳百分之九十几转阴’、‘彻底告别乙肝困扰’、‘祖传秘方’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骗人的。”主任指出,“他们夸大药物的作用,其实只有保肝护肝作用的药物却被吹嘘成具有治疗作用,这对病人会造成一种误导。”
真正治疗病人是要从整体上进行治疗,要请专科医生来进行治疗,而不是靠广告药。因为广告或多或少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
其实,懂得乙肝知识的人都知道,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治疗乙肝的特效药,慢性乙肝不可能“彻底治愈”,只能达到“临床治愈”,达到了临床治愈就是最好的效果,病人只携带乙肝病毒,而没有其他指标的异常,这样的“病人”其实和健康人是一样的。因此,那些宣称“能彻底治愈乙肝”的药,毫无疑问是虚假的。
医院治疗
专家说,其实乙肝这个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不认识它。如果发现得了乙肝,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对你的疾病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评价,然后再给你制定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病人轻信广告药的现象时,专医院的治疗非常重要。专家说:“如果说大家看看广告都自己去买药,医院干什么呢?”而且,自行买药吃危害也大,病人如果自己随便买药吃,大则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小则导致疾病难以治愈或加重。比方说,假如你本身是个“脾阳虚”的病人,但你却去吃大剂量的龙胆泻肝汤(丸),这无疑会导致疾病“雪上加霜”。
如果盲目听信广告,一方面,会花费很多“冤枉钱”;另一方面,会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而且,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危险性也会增高。
比如,一位乙肝病毒指标“大三阳”患者,转氨酶较高,花了两万多元钱买某报纸上广告介绍的治乙肝药品,服用一年后,肝功检查发现转氨酶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增高了。由于胡乱吃药,B超检查发现,他已经发展成早期肝硬化。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举止不尽。
因此,专家提醒:当你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先不要着急,医院、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并进行有规划的治疗;切忌胡乱投医、跟着广告跑,对于那些“医疗机构”或“医生”不着边际的“承诺”应该要提高警惕,因为正规的医生,他是绝对不会跟病人“打包票”的。如果想吃一些广告药,也最好是先咨询一下你的医生,看究竟能不能吃。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看了广告就去买,否则,一旦加重病情,将有可能后悔都来不及!
为了响应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号召,弘扬医疗的公益性,中国扶贫医疗救助项医院举行肝病会诊,会诊期间,患者可享受三大优惠:
1.肝病基础检查:全额补贴
2.肝病深入检查:补贴50%
3.救助补贴:-0元
特别提醒:此次名额仅限于贫困肝病患者,申请名额之后,需经过核实您的具体情况,看是否符合贫困申请的条件,方可享受国家补贴。
申请方式:1、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行活动名额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