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章节复习
2017-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第三节粪便检查
要点1粪外观临床意义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见于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
(2)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黏液便见于小肠炎症、大肠炎症。
(4)冻状便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
(6)乳凝块便见于儿童消化不良。
(7)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息肉。
(8)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
(9)白陶土便见于阻塞性黄疸。
(10)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要点2粪隐血临床意义
(1)消化道溃疡
(2)消化道肿瘤
(3)其他疾病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
要点3粪胆原临床意义
1.粪胆原增加溶血性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2.粪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
要点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
(2)红细胞见于痢疾、结肠炎、结肠癌等。
(3)吞噬细胞增多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
(4)上皮细胞肠壁炎症
(5)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
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A.脂肪或酪蛋白食物消化不良B.消化道溃疡
C.痛风D.胰腺炎
E.骨折
答案:B
第四节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40U/L
(一)临床意义
AL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肝胆疾病
(2)其他疾病:心肌梗死
(3)用药与接触化学品: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血脂调节药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40u/L
(二)临床意义
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心肌梗死发病后6~8小时AST开始上升,18~24小时后达高峰
(2)肝脏疾病
(3)其他疾病
(4)用药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ALT类同。
三、血清γ一谷氨酰转移酶
γ-GT升高见于:
(1)肝胆疾病
(2)胰腺疾病
(3)其他疾病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4)用药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
(二)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
(1)肝胆疾病
(2)骨骼疾病
(3)用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二)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1)血清总蛋白增高
①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
(2)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人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
②血清水分增加:可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的低渗溶液。
③疾病:患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甲亢、慢性肾脏病变、肾病综合征、胸腹腔积液、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
2.白蛋白
(1)白蛋白浓度降低
①营养不良:摄人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②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甲亢;或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慢性肾脏病变。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球蛋白
(1)球蛋白增高
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黑热病、麻风病、血吸虫病、肝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
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可见于:
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
②免疫功能抑制: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③低γ一球蛋白血症。
4.A/G比值A/G比值减少见于:
(1)A/G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2)急性肝炎早期
A/G比值持续倒置提示预后较差
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二)临床意义
(1)异常提示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2)慢性HBsAg携带者
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
(1)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HlBV,现已恢复
(2)接种乙肝疫苗。
八、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见于: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若血清中HBeAg持续阳性,则提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表明患者预后不良。
(2)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即有升高
(3)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九、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见于:
(1)HBeAg转阴的患者,传染性降低。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
(3)在HBeAg和抗一HBs阴性时,如能检出抗一HBe和抗一HBc,也能确诊为近期感染乙型肝炎。
十、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见于:
(1)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
(2)HBc一IgG阳性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b)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大三阳”;在其血液中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
“小三阳”说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临床称为“大三阳”的乙型肝炎者血清学检查呈阳性的标志物有
A.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C.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D.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答案:ACE
第五节肾功能检查
一、血清尿素氮
参考范围:速率法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尿素氮增高
(1)肾脏疾病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肾功能的测定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氮质血症的诊断有特殊的价值。
(2)泌尿系统疾病泌尿道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疾病使尿路梗阻等引起尿量显著减少或尿闭时,也可造成血清尿素氮检测值增高(肾后性氮质血症)。
(3)其他脱水、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代谢增高、水肿、腹水、胆道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妊娠后期妇女、磷、砷等化学中毒等,心输出量减少或继发于失血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脏灌注下降均会引起BUN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2.血清尿素氮降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
二、血肌酐
参考范围:Taffe法男性62~umol/L
女性53~97~umol/L
苦味酸法全血88.4~.8umol/L
血清男性53~umol/L
女性44~97umol/L。
(二)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
(1)肾脏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硬化、多囊肾、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2)其他休克、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失血、脱水、剧烈活动。
下列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率,并可作为评价肾损害敏感指标的是
A.尿素氮B.尿毒尿酸
C.尿胆红素D.尿液隐血
E.尿酮体
答案:A
第六节血液生化检查
一、淀粉酶
临床意义
1.淀粉酶增高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2.淀粉酶降低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二、血清总胆固醇
临床意义
1.血清胆固醇升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2)其他疾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3)用药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可影响胆固醇水平。
2.血清胆固醇降低
(1)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功能衰竭
(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三、三酰甘油酯
临床意义
1.血清三酰甘油酯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2)其他疾病胰腺炎、肝胆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
(3)生理性
(4)用药应用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避孕药可出现三酰甘油酯升高。
2.血清三酰甘油酯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意义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骨髓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等。
五、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意义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TG增高,胰腺炎、未经控制的糖尿病、酒精成瘾、肾病综合征及禁食、妊娠期妇女等。
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
(1)生理性。
(2)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3)其他疾病重症肝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创伤、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异常、尿毒症。
白癜风有哪些危害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