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是否需要抗
2019-2-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将“小三阳”的概念重新定义,分为2种情况:
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ASC)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前者是病毒定量阴性(或低于最低检测限),除了需要HBVDNA阴性外,还需要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肝功能均正常,这样才能判定为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ASC);
后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但HBVDNA阳性,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者肝组织学检查存在肝炎病变。这个定义,更完整的诠释了“小三阳”的实际意义,从而让治疗变得“有章可循”。
自年Carmant等发现乙肝“小三阳”是由于HBV前C区核苷酸序列中第位点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终止密码变异株后,又发现了其他“点突变”,因此,临床上常见的“小二阳”“小三阳”最终获得了科学的解释。
既往曾经认为“小三阳”是病情稳定甚至临床治愈的“标准”,但自从发现基因突变株后,改变了医学界对“小三阳”的认识,而对于它的研究成为自9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热门领域”。
关于乙肝“小三阳”,肝功能异常的情况,科普文献,专业书籍都有许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而针对“小三阳”,肝功能正常这种介于可能是非活动性病毒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情况相对介绍较少,现在,借此文做一个探讨及阐述。
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既往被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但这个概念其实是有缺陷的,很容易误导患者,以为“只要无症状,即使病毒携带也无关紧要”。
而事实上临床已有大量病例揭示这类患者即使是肝功能正常,但通过B超检查或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检查已经有早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倾向,同时采用先进的定量PCR检测技术可以发现‘病毒活动’,如果“不重视,不治疗”,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疾病的“暴发”。
请注意“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定义,必须要同时满足HBVDNA定量阴性及1年之内任意3次监测肝功能均正常。
这有可能引发1个问题:合并有脂肪肝或某段时期因过度劳累、酒精性肝病等而出现的暂时性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小三阳”且HBVDNA阴性者,到底算不算“非活动性”?
简单的说就是:肝功能的异常是否仅仅因为HBV活动造成的,所以在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之前还是需要仔细斟酌。
个人认为:虽然通过HBVDNA定量检查可以初步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但定量检测毕竟是通过机器及试剂检测的结果,存在有试剂灵敏度,操作者检验误差等因素,而确定是否活动性病变的“金指标”是肝细胞穿刺的病理学检查。
所以,对于“小三阳”,40岁以上,特别是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应该动员做肝穿,如果炎症分级大于/等于G2,纤维化分期大于/等于S2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考虑抗病毒。
只有抗病毒才是最终控制病情,阻止肝病恶化,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唯一途径”。
医讯播报
国家肝病公益援助补贴政策已开放申请,0元排查肝脏疾病,进一步专科深入检查只需多元实际材料成本费,需要的患者按照以下方式报名申请或者加医生北京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甲氧沙林搽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