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三阳 > 小三阳传染 > > 乙肝自测

乙肝自测

2017-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传染性极强,会损坏肝脏,所以人们一旦有症状,可以用自测的方式确诊。先了解下乙肝检查什么?

乙肝检查是什么

乙肝检查就是通过科学的技术及仪器对人体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进行检查。通常普遍的情况下是检查乙肝五项,则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了,虽然检查的项目少,检查简单,但是意义非常重要。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表面抗原、表面抗体、е抗原、е抗体、核心抗体,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乙肝检查的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一般说来,乙肝五项很少可出现相当大的变化,要检测是否有病情波动,还要进行肝功能检查,与此同时要做腹部B超。健康身体检查的时候不仅仅查肝功,与此同时还要做B超检查。乙肝五项未必需要过勤检测。每1-年检测1次便可,或是发觉肝功有波动的时候检测一次,假如肝功一直好,没有必要每次查肝功都查。建议每隔三到半年左右查一下肝功,做个B超。

乙肝检查项目

乙肝的检查项目有五种,一般人们常说的检查乙肝就是肝功能的检查以及乙肝五项的检查,其他的更详细的检查则是需要更精确,更深入地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乙肝的时候才会去检查。

第一项,乙肝五项检查。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主要检查表面抗原、表面抗体、е抗原、е抗体、核心抗体五项,其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等类型。一般来讲,乙肝五项也是乙肝检查的比做项目,特别是怀疑自己感染乙肝的朋友,通过此项检查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感染了乙肝。

第二项,肝功能检查。肝功检查常用的项目主要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这三项,主要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受损的情况。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的代谢功能。

第三项,肝脏B超。肝脏B超又叫做肝脏影像学检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腹水、肝癌都有一定的提示和诊断作用。

第四项,肝穿刺检查。肝穿刺就是肝脏组织活检。它的创伤性很大,很多患者不易接受,在临床也不把肝活检作为常规检查。像一般必须要做肝穿刺的患者都是肝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肝脏破坏的严重了才会考虑使用这项的检查。

自测是否有乙肝?乙肝到哪种程度?

五项指标出现在化验单上时,有些人看着各种字符在上面,但是未必都能看得懂。检查的结果一般可以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其意义各不相同,请详细查看。

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对照表及结果分析序号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两对半的意义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乙肝大三阳,病毒复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肝脏多呈弥漫性病变,传染性非常强,急、慢性乙肝3+--++乙肝小三阳,病毒复制弱,传染性小。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或慢性HBsAg携带者。4+-+--早期HBV感染者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5-----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目前没有抗体保护6-+--+感染过乙肝病毒,病毒基本清除,HBV感染,恢复期7+---+急性HBV感染或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8-+-++急性HBV感染后康复9-+---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或既往感染过;或是假阳性。10---++近期既往感染或急性期感染恢复期11----+(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1--+++急性HBV感染中期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说明体内是否产生

抗体e抗原(HBeAg)--------------------------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抗体(抗HBe或HBeAb)---------------------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注:核心抗原(HBcAg)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1、+----(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b)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

、+-+-+(1)急性乙肝()慢性乙肝(3)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即俗称的“大三阳”

3、+--++(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4、+-+--(1)急性HBV感染早期,()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5、-----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6、-+--+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但也有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7、+---+(1)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8、-+-++急性HBV感染后康复。

9、-+---(1)注射乙肝疫苗后()HBV感染后已康复,有免疫力(3)假阳性。

10、---++(1)既往感染过HBV;()急性HBV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由阳转阴,抗-HBE出现,表示预后良好.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颗粒,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11、----+(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1、--+++急性HBV感染中期。

小贴士:根据以上内容,人们可以自己监测是否患有乙肝,乙肝到哪种程度?是否有传染性,病毒复制强弱,能否给家人带来病毒等等。

乙肝检查——新指标

以前是“两对半”,后来增加了一个HB-cAb-Igm(核心抗体Igm),成了三对,现在又出现了一个Pre-S1(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简称S1抗原),“两对半”变成了“三对半”。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乙肝病毒感染作早期诊断;二是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三是帮助患者进行药物选择和做预后判断。“两对半”

检查的目的是诊断患者的感染状况、病毒复制情况、病程预后和药物疗效的观察等。前S1抗原的检测能够从五个方面弥补和加强“两对半”检测的不足:

1、由于前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所以它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急性乙肝患者前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预示着感染将发展成慢性肝炎。

3、抗HBe(+)慢性乙肝约占慢肝的30-50%,检测前S1抗原阳性,提示病毒在机体内继续复制,此类患者更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加查前S1抗原弥补了HBeAg的缺失造成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4、在HBV(嗜肝DNA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抗HBe(+)者,加查前S1抗原可反映病毒在体内还较活跃,提示病毒并没有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的可能。

5、抗病毒治疗乙肝,加查前S1抗原可作为治疗前的患者筛查(适应症)和治疗后的疗效判断,尤其对抗HBe(+)的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排查可起到重要作用。(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前C区变异者不适宜用干扰素。)

所以,检验两对半,加查S1抗原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HBV无症状携带者和抗病毒治疗乙肝的诊疗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乙肝新旧检查,可以让乙肝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对治疗也会有信心。虽然治疗乙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乙肝患者也不要灰心,只要能把乙肝控制住,还是能快乐的生活的。

医院

办公室

急诊科

客服中心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plhsjx.com/xsycr/4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